公务邮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手机版 微信
微博
用户中心 | 注册

自然灾害

时间:2025年02月07日

第一节 干 旱

沂水县山丘面积大,土地比较瘠薄,极易受旱。有“十年九旱”、“三日不雨小旱,五日不雨大旱”之说。全县发生干旱频率较高,一年四季都有发生。可分为春旱、夏旱、伏旱、秋旱和冬旱。春旱平均2年一遇;夏旱平均2~3年一遇,往往还会出现春夏连旱;伏旱约3年一遇,对农业危害最重;秋旱约3年一遇,也往往与冬春干旱相连。1992年,沂水县遇上了60年来未曾遇到过的特大干旱,全年降雨量仅449.7毫米。除跋山、沙沟、寨子山3座大中型水库及少部分小(一)型水库有少量蓄水外,其他库塘基本全部干涸,沂、沭河及所有大、小支流全部断流,地下水位下降2~5米,受旱面积达8.67万公顷,造成315个村、10.7万人吃水困难。2002年1~9月,全县降雨303毫米,仅是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39%,经计算相当于200年一遇的干旱。特别是汛期的6~9月,降雨仅145.8毫米,比往年同期减少47%,全县库塘、河道、大口井等干涸6614处,其中小型水库49座,塘坝、拦水坝2052座,深井、大口井1113眼。2万多公顷小麦受旱,2.67万公顷桑园、果园受旱,201个村、12.49万人吃水严重困难。

第二节 洪 涝

沂水县每年7~8月常因连降大到暴雨,在平原涝洼地易形成短时的内涝,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,重者涝死绝产。夏涝约4年一遇。秋涝出现频率为32%,为3年一遇,对秋收秋种均有影响,但夏涝和秋涝的危害均远不及夏旱和秋旱。全县因山丘、河流多,暴雨和特大暴雨后,极易暴发山洪,造成严重水灾。1995年8月16日4时至17日18时,全县平均降雨116毫米,最大降雨强度每小时125毫米,受灾面积0.52万公顷,成灾面积0.22万公顷,减产粮食6925吨。倒塌房屋9459间,冲垮河堤14公里,冲毁通讯线路537.5公里,冲毁供电线路172公里,倒折线杆1419根,直接经济损失1.01亿元。1998年,汛期降雨量达498毫米。覆盖全县的大暴雨有2次,一次是8月3~4日大暴雨,全县平均降雨126毫米,最大降雨点柴山乡190毫米,并伴有7~8级大风,崔家峪、夏蔚、黄山铺等乡镇的玉米、高粱等高秆作物倒伏严重,受灾面积达0.9万公顷,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;另一次是8月22日,最大暴雨点泮池乡达142毫米,使水利工程、道路、电力、通信等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,共计冲毁河堤33公里、道路215公里、桥涵21座,刮倒电力、通讯线杆534根,树木67000余株,暴风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.178亿元。

第三节 冰雹 风灾

冰雹几乎年年发生,多发生在4~10月,6月最多。冰雹的发生,山区多于平原。每次冰雹的方向、路径比较相似。因此有“雹走老路”、“雹打一条线”的谚语。全县冰雹均从北部、西北部侵入,其路径主要有5条:县境东部的沂山东路、中路、西路;县境西部的诸葛—许家湖;夏蔚—姚店子。冰雹出现时间,多在午后到傍晚。冰雹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极大。全县大风时有发生,风向以偏北居多,破坏性的大风多伴有暴雨和冰雹,使灾情加重。1991年6月28日,东于沟、崔家峪、夏蔚等26个乡镇遭受龙卷风、暴风和冰雹袭击,最大风力10级以上。全县降雨平均48.6毫米,部分乡镇超过90毫米。以东于沟、崔家峪、夏蔚等乡镇受灾最为严重,造成610人受伤、6人死亡。这次灾害,全县共毁坏房屋1.5万间,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.3万公顷,倒折树木20余万株,总计经济损失6200余万元。1995年6月29日下午4时龙卷风、冰雹袭击了院东头、姚店子、袁家庄3处乡镇,还有11处乡镇遭受冰雹、暴雨。全县受灾面积5240公顷,刮断树木57.3万株,电杆118棵,毁坏房屋8917间,造成轻伤25人、重伤5人、死亡1人、砸死大牲畜50头的后果,直接经济损失4259万元。



Copyright©沂水县人民政府

承办: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沂水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

Email: ysxxgkb@ly.shandong.cn  网站标识码3713230027 鲁ICP备06000965号

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10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