沂水高桥制瓮
清道光七年《沂水县志·舆地》记载:“瓮山,县北五十里,东麓抵沭水右岸,西麓即朱龙河左岸。”这座山的表层岩石结构一层压一层,排列较整齐,像犁地的垡头一样,故又名犁山。另有传说,八仙驾云到蓬莱仙岛赴宴赏牡丹,八仙饮酒后过东海时遭到龙王强烈阻截,双方在恶战中,何仙姑甩动莲花时,一粒莲籽飞到了高桥地界,莲籽落地时形成了一片山。从这片山的上面俯视,九个山顶首尾绵延相连,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,煞是美丽。后来高桥人便把这片山叫九顶莲花山。
又因该山地处沂沭断裂带上,产有丰厚的断层泥,可烧制瓮、坛、罐、盆等各种陶器,故又称瓮山。该山东及北方向处有两个村庄,分别为大瓮山村、小瓮山村。大瓮山村在该山南偏东处,小瓮山村在该山北偏东处。这样,大、小瓮山两村南北相邻。之初所称的瓮山村,即包括大、小瓮山两村。
瓮山村始建于元朝初年,郭、史两姓先后居此,之后,程、谭、卢、刘、段、秦等姓相继迁此。村初名芙蓉官庄(包括大芙蓉、小芙蓉),后因村民用瓮山土可烧陶瓮,改名为瓮山村。瓮山村的制瓮始于元朝。据说,明朝中期,为了改进制瓮技艺,该村的一位老人去景德镇学习陶器工艺。回来之后,根据当地制陶特点完善了制作工艺,提高了陶艺水平,丰富了陶器种类。但是,现在的村人们却不知这位老人的姓名。村人们能知道的有代表性的,最早的制陶人,有明末清初的刘元普、清早期的刘克敬、清中期的刘凤翰、清末的刘尊道等。如今,在沂水(高桥)极具代表性的制陶人为小瓮山村民李中江,他现在仍然继续传承着沂水(高桥)制陶技艺,并被认定为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。
瓮山村民世世代代以烧制陶瓮为主要副业。烧制好的陶器大多在本地销售,用于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。同时,也销往周边县市及全国各地。封建时期,制陶工艺为地主把持。在清末民初,大瓮山村地主卢安依靠烧制陶器富甲一方,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宅院,并留下很多传说。1949年前,瓮山村制陶就有十多家,主要以烧制瓮著称,同时还烧制盆、罐、网缸等。后来,瓮山村制陶业兴盛发展,家家户户都制陶。仅大瓮山村集体就有十处窑,大队有两个大窑,八个生产小队各有一个小窑。1953年,为响应发展农业合作社,大、小瓮山村分别成立了振华陶器社和振兴陶器社,1958年划为集体统一经营。改革开放初期,高桥镇又整合大、小瓮山两村的技术、资源,成立了沂水第一陶器厂、沂水第二陶器厂等专门生产制造陶器的工厂。制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,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沂水(高桥)制陶工艺是沂蒙山区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,烧制过程复杂精微。经过历代制陶人的不断探索、学习、完善,沂水(高桥)制陶逐渐形成了包括取窑泥、晒干、打粉、和泥、丘泥、揉泥、制坯、阴干、晾干、上炉、熏窑、烧制、焖火、出窑等十几道工序。高桥制陶所用的窑泥均取自瓮山。在瓮山上有数道窑泥线,其中还有一道极为罕见的红泥线。若是将窑泥与红泥按一定比例融合在一起,烧制的陶器无论在质地上,还是在色彩上更是上乘之品。遗憾的是,瓮山红泥仅经过百余年的挖取,便已尽。即使是窑泥,也由于历代不断开采,浅层已难挖到,目前需要到底下30多米深的窑泥矿洞中才能挖到窑泥。起初,挖窑泥需要人下到窑泥坑洞中挖取装框,现用有帮无底的专用工具,盛满后,用轱辘滑出窑泥洞。所以,取窑泥的过程极其危险。窑泥取出后,要在阳光下暴晒晾干,然后进行打粉。打粉后过筛,获得细度合格的窑泥粉进行和泥。和泥后丘泥一天,再揉泥。揉泥如揉面,越揉越劲道有粘性。
然后制坯。根据陶器形状的不同,制坯工艺也各不相同。期初,直接在石板上制坯。后来,窑工与木工相互切磋,木工便制作了轮、挣子、敲子、把皮等制坯工具。轮可转动,陶坯在轮上制作更为灵活方便省力,挣子从陶坯内侧拍打,敲子从陶坯外侧拍打,把皮用来制作陶坯边沿。制坯绝对是技巧活,手法、力度、轮的转速等要适时恰当,否则会尺寸有误,厚薄不均,陶坯不正,表面粗糙……甚至,烧制的陶器还会渗水。小型陶坯可一次制成,制作大型陶坯要间歇几次,以便让陶坯挺一挺。这样一来,窑工为充分利用时间,可同时轮流制作几件大型陶坯。制成的陶坯要放到不见阳光的屋内阴干,通常要阴干二十至三十天,然后,再在室外晾晒两天左右,俗称”站货“或”晒货“。
接着要上炉熏窑。上炉也称装窑。第一次上炉时,陶坯是站着放,先放大的,再放小点的,小的放在大的内。熏窑需火烧半天一晚上,陶坯便被熏黑,约烧至三成,而后停火,冷却后出窑。最后进行上炉烧制。二次上炉时,陶坯倒着先从最小的放,然后放大点的,大的套小的,依次类推,各有间隔,是为一组。一组大约由十几件陶坯组成,七组为一柱。一个窑能放十几柱,多达一千余件陶器。一般需火烧三天三夜,焖火两天,打开用泥涂封的窑门和通风口,让烧制好的陶器与窑体自然冷却,然后将成品陶器取出。烧火时,要根据情况需大火要大火,需小火要小火,这样烧制出的陶器结实耐用,火色上乘。根据烧制的透彻程度,烧制好的陶器可分为白货和红货。窑体内温度在600-700摄氏度之间烧制而成的陶器为红货,700-800摄氏度之间烧制而成的陶器为白货。白货相对红货更坚硬耐用。在这一道工序中有”集装集出“的俗语。一集即五天,就是二次上炉烧制陶器五天即可完成。
陶器品类有蒜臼、小盆、大盆、小坛、大坛、小罐、大罐、小瓮、中瓮、大瓮等。每类陶器都有多种型号,仅瓮就有“大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”六种型号。另外,瓮山村还烧制一种大肚小口陶器,称为“坛”。陶器坛,开始时盛水,盛氨水等用于农业生产,后来主要销往沿海地区,渔民当浮漂用于海上捕捞。如今,制陶传承人李中江又开发出酒具、茶具、炉具、花盆及各种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艺术陶器百余种。
在八九十年代,高桥制陶不仅在大、小瓮山两村兴盛,而且在高桥一村、高桥二村、高桥河北村、西河南村、大路官庄村、富山坡等十几个村均有人制陶。之后,在周边县区乡镇也陆续有制陶人,他们均是高桥瓮山制陶人传授的技艺。虽然如今在大、小瓮山两村极少有人再烧制陶器,但兴盛时留下的制陶痕迹却俯拾即是。小瓮山村由于旧村改造,新建社区,制陶痕迹难以寻到。但在大瓮山村内的老院落,几乎随处可见摆放着的七大八小的各类瓮罐坛等陶器。有很多村民家的院墙坍塌了,也用大小形状适宜的盆坛瓮罐及破碎陶片来垒砌填补。用来筑墙的陶器都是些残次品,鼓肚的、凹瘪的、歪嘴的、裂纹的、破口的……即便墙体不是用陶器垒砌,墙头上往往也盖着一层层破碎的陶片挡风避雨。“以瓮砌墙”本是当地村民废物利用的节俭方式,留到现在反而成了一道新奇的优美景观,极具地域代表性。沿大瓮山村主大街北行不多远,街西有一处废弃的窑。窑呈鹅蛋形,高五米有余,用土坯垒砌,窑口朝南,窑内阔大高耸,内壁通体黑色,为早年烧制陶器的炭火炙烧而为。这些遗迹便是对高桥制陶曾经辉煌历史的见证。沂水(高桥)陶器器型古朴厚重大方,烧制后,结实耐用,是当地重要的生活生产用品。如今,随着人们对文化和传统的不断追求,高桥陶器作为流传数百年的传统工艺,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珍惜。高桥制陶作为当地一项重要文化符号,已逐步从生活生产用品转变为装饰品、工艺品、艺术品,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如今,传统的制陶技艺作为沂水(高桥)独有的特色,已被列为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
Copyright©沂水县人民政府
承办: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沂水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
Email: ysxxgkb@ly.shandong.cn 网站标识码3713230027 鲁ICP备0600096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