沂水县司法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
索 引 号: | yishuixsfj2251608/2024-0000001 | 主 题 词: | 其他 | 公开方式: | 主动公开 |
文 号: | 发布机构: | 沂水县司法局 | 发布日期: | 2024-01-23 | |
浏览次数: | 有 效 性: | 有效中 | 成文日期: | ||
标 题: | 沂水县司法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|
沂水县司法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
2023年,在县委、县政府和县委政法委的正确领导下,沂水县司法局守正创新、狠抓实干,推动全县司法行政快速发展,为全县平安沂水、法治沂水建设保驾护航。
一、狠抓作风建设,永葆风清气正生态。一是抓关键,确保审慎用权。局党组带头严格执行“三重一大”制度,构建起党领导下的民主集中议事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。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,在统筹谋划中科学实施。二是抓教育,筑牢思想防线。将廉洁从政、审慎用权作为政治红线,举办全系统“廉政第一课”党性和廉政教育活动,邀请县纪委监委派驻第七组监察组组长赵兴刚作廉政辅导报告,局机关全体和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一百余人参加。组织全体青年干警赴夏蔚镇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开展“踏寻红色足迹·弘扬五四精神”主题纪念活动。利用支部主题党日和固定学习日,组织廉政案例学习,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2场次,参加人数80余人,以身边案例、警示全体党员干部慎独慎微、慎言慎行。三是抓执纪,守好纪律规矩。严把党员入口关、出口关,2023年,共发展3名党员,积极分子备案审批3人。
二、聚焦主责主业,强化履职担当作为。一是聚力创新突破,统筹推动全面依法治县工作。2023年,在山东省政法简报、省委依法治省办、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发表经验信息3篇。创新多维度述法模式。探索开展“书面+现场+电视+专题”多维度述法模式,对各乡镇(街道)、县直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2022年述法报告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进行集中评议。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。“行政执法协同监督新机制”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被推荐至省委依法治省办。抓住领导干部这个“关键少数”。各乡镇、单位理论学习中心组共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讲座127次。二是聚力规范提升,完善行政执法协同监督机制。开展“深纠错、聚合力、促发展”行政执法协同监督专项行动,开发“沂码监督”小程序,将全县所有登记在册的2万余企业纳入适用范围,全县53个行政执法主体、1244名行政执法人员纳入“数字监管”范围,相关做法被临沂市改革办推荐至省委改革办。充分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的作用,提升行政执法监督质效。2023年,我县被司法部列为“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立合作机制”试点县。三是聚力矛盾化解,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。成立县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,共有16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职能部门入驻,全县共排查化解一般性矛盾纠纷4456起。2023年,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167件。四是聚力精准发力,全面提升“八五”普法工作实效。2023年,创新打造沂水县“青藤”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品牌,“青藤”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被评为全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,县司法局被推荐为“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”。开展智慧普法。打造“法治360”线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,实现线上业务办理、在线咨询、法律服务等4大功能。该服务平台入选山东省县级融媒优秀案例,相关做法在法治日报—法治网刊发。深化未成年人普法。编印幼儿园、中小学普法读本10万册,为全县331家幼儿园配齐配强法治副园长,与图书馆联合推出“青藤—法律讲堂”活动,评选出“普法小卫士”1015名。创新推出普法文化产品。设计制作“沂小法”“沂小豸”钥匙扣、抱枕等法治文化产品,组织创作、征集法治文艺作品117部,其中,《法治高铁》和《老侯卖瓜》2部作品被推荐为全省“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优秀作品”。五是聚力提质扩面,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。深入推进村(社区)法律顾问工作。全县现有顾问团队13个,法律顾问100名。法律援助应援尽援。秉承“应援尽援、应援优援、应援暖援”理念,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工作,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262件。公证服务社会发展。办理各类公证事项7589件,办理“绿色继承”公证业务800余件。
三、2024年工作计划
一是持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,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坚持做到以学铸魂、以学增智、以学正风、以学促干。
二是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。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,精心打造党建特色品牌,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。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,帮助优秀干部脱颖而出,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,努力打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。
三是营造正风肃纪廉洁氛围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持续深化纠治“四风”,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,强化正风肃纪,营造风清气正氛围。